11月30日,由南京大学与兰州大学共同主办,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和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共同承办的“2024新型智库治理论坛”在兰州顺利召开。本届论坛聚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智库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题,来自全国智库界、思想理论界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使命任务与前沿热点,为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决策咨询体系的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11月30日下午,以“区域国别智库建设新动力与内涵式发展”为主题的分论坛六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西区)观云楼301召开,参会专家代表围绕主题各抒己见,11位专家作为发言嘉宾依次作主题报告,分享了区域国别智库高质量发展和创新的特色实践做法、先进建设理念和未来实现路径,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高婉妮、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宏莉共同主持本场论坛。在所有嘉宾发言结束后,分论坛进入自由交流环节,与会嘉宾自由分享对于智库研究的感悟与想法,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范鸿达教授作了精彩点评。
平行分论坛六现场
分论坛六首先由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区域国别高端智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曾向红教授致辞。曾向红教授对参会代表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依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建设模式,基于中亚与上合组织、反恐问题研究和涉疆问题研究三个方向扎实推进基础研究。曾教授表示,随着国家对智库建设重视,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多方面走上良性轨道,但后续工作需各方支持,希望与参会的国内高校代表在区域国别研究、相关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最后欢迎代表们在兰州度过愉快时光。
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区域国别高端智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曾向红
在曾向红教授致辞结束后,首先是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委员毛振华副校长发言并提出推进高水平智库建设、高水平区域国别学科建设的思考。毛振华副校长认为,一是需把握的关系,区域国别学科是世界性大国专有的全方位交叉学科,推进其建设要处理好东和西、学和用、助和为的辩证关系。二是对外探索,浙江外国语学院作为浙江省唯一具有硕士授权单位的外语类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依托外语学科优势及多个研究中心,对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需求;在学科建设与人才支撑服务方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构建学科体系;在立足地方谋特色方面,围绕浙江所需发挥自身优势,与多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参与多项重要文件翻译及课题研究编制工作。他提出,区域国别学建设虽面临挑战,但将以习近平相关思想为指引,发挥外语类高校优势,期待各方指导助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科。
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 毛振华
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丁红卫主任介绍了中心的发展情况。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培育基地,中心特色在于高端日语及日本研究人才培养,早期是中日合作项目,学科整合后与本科、硕士、博士教育打通,另有日语学院专注本科教育,专注于硕士以上人才培养。中心曾是全国唯一日语语言文学重点学科,专业设置包括文化、社会等领域,早期还请日方专家任课教授法律、经济等课程。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与省会大学有共同研究基地、硕士双学位培养机制等,是中日人文交流重要点,众多国际组织人员、日本政要曾前往交流,并且近年在主流媒体发声渐多。
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印度研究中心的陈小鼎主任就区域国别学建设提出三个问题:如何在学校办好区域国别智库,高校智库人才该如何培养,如何在高校做好人才评价机制的平衡。他指出高校智库定位与西方智库不同,与社科院等也有差异,高校智库应是学术研究副产品,鼓励年轻人先站好讲台、做好科研,再在学理基础上衍生出有价值的智库咨政报告,且应追求引导型咨政报告。对于区域国别研究,他强调交叉融合的重要性与难度,认为高校在这方面有探索空间但也面临挑战,如赛道拥挤、引用率劣势等。在智库人才培养上,陈主任认为核心是洞察力培养,应届博士生难以做到,需多调研、学习、体会等提升感悟力,不能仅靠堆砌材料培养。在评价机制方面,他提出职称评定重文章、绩效分配重报告,强调破五维是多赛道并行而非无标准,同时要保护小众领域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希望与同行共同努力,推动区域国别研究发展。
天津师范大学社科处尚海涛处长介绍了学校智库的发展与建设情况,天津师范大学将全校智库整合于智库发展研究院,以政治学、心理学等优势学科为依托开展建设。区域国别研究主要基于世界史学科在英国史研究方面的贡献及国际中文教育的成果推进,同时在社会治理、国际传播、心理健康等方面也持续开展工作,已培育特色品牌,提升智库贡献率。下一步建设思路包括加强党的领导,让学校主要领导参与智库工作体现党的引领;科学界定高校智库功能定位,重视转化,以横向项目等为重要指标,避免唯批示论;构建高端智库多元评价体系,对研究中心和研究团队进行量化考核,平衡智库研究与学术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困惑并与其他高校共同探索。
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的吴浩院长介绍了研究院开展的“外国旅客在华支付体验实证研究”项目。早在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丝绸之路研究院在北外校园针对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制作调研视频,留学生将网购、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形象比喻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但疫情后移动支付发展过快给外国旅客带来不便,成为中外对接小堵点。此后,智库以该问题为切入点开展调研。研究院在今年6月发动北外丝绸之路青年学社及相关课程学生,针对外国旅客(排除留学生和常住外籍人员)的支付模式和出行体验开展研究,在北京、黄山等地街采近700个样本,涉及103个国家的外国旅客。调研成果发布后,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发布会上引用相关数据。近期,研究院又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继续开展街采,预计总量超2000份问卷,旨在通过学生层面捕捉真实问题,助力文明交流互鉴与实证研究。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的张宝秀所长作为上半场最后一位发言嘉宾,重点就“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世界中国学和区域国别学学科协同发展的思考”进行了发言分享。张所长认为世界中国学和区域国别学都是在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交流互鉴的场域中形成的学术领域,都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术解读,均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两学科协同发展,张宝秀所长认为文明交流互鉴是理念基础,首先要树立协同意识,如学科建设、平台建设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创新;其次增进学术交流,国内外相互配合;再者加强研究合作,研究成员相互支持。此外,她呼吁关照地方,研究需从宏观到中微观深入,地方学可作为世界中国学次一级学科,同时地方学有自身内涵外延、研究范式与使命,北京学研究所多年来在多方面取得成果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期待与区域国别学加强联系,共同发展。
下半场首先由济南大学冰岛研究中心的何伟静副主任发言,介绍了济南大学冰岛研究中心的实践经验。济南大学冰岛研究中心以促进中冰两国相互了解与共同发展为目标,依托学校综合性院校多学科优势,联合校内相关学科、国内研究机构及其他单位,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准开展对冰岛全方位研究,并拓展至北欧其他国家及北极地区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文科、社会科学和理工科领域多学科。研究话题聚焦中冰经贸合作、北极运输、北极地缘政治、北欧创新文化等热点,专家参与北极圈论坛,致力于政产学研共同发展,成果也在不断积累。在研究资源整合上,注重聘请校外专家,邀请兄弟院校、研究机构、外交人员、国际组织及企业界人士参与,为研究提供多方面指导。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心与冰岛驻华大使馆、中国驻冰岛大使馆、冰岛多所大学及冰岛研究中心建立良好交流合作关系并签订协议、开展互访。
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的马倩副院长发言提出,外语学科研究涉语言所属国家地区多领域,区域国别学也能为外语学科提供知识体系,外语学科有参与国际关系研究智库的赋能性。随后马倩副院长介绍了外语学科参与国际关系研究和智库研究的路径,包括文学研究路径,其可跨界为国际关系学或区域国别研究提供思路;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路径,相关期刊从该视角涉足国别研究;国家语言能力研究路径,从语言学视角看语言在外交软实力标志;话语研究路径,通过相关理论考察话语及背后议题设置等;翻译研究路径,关注翻译在不同国家地区作用等;外语教育研究路径,可从多维度为国别区域研究提供视角;国际传播研究路径,为外语学科区域国别研究提供方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的曲茹院长介绍了研究院的成果与发展情况。研究院是北京市社科办、北京市委宣传部社科办与北京市教委联合授牌的约70家基地之一。研究院的宗旨是开展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传播研究,自2015年成立后,2018年进入中国智库索引,主要为北京市委服务,与北京市委宣传部的国际传播处、对外交流处、新闻发布处都有专门老师对接。在项目方面,承担了多个教育部及北京市项目,北京市项目达二十几个。研究院每年有研究报告,还有对北京市55个友城的研究即将成书,且有资政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领导人批示与政府采纳。曲茹院长希望通过此次介绍让大家了解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未来能有更多交流合作机会。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 曲茹
陕西师范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国际交流合作处忻怿副处长以“美国冷战致胜的区域国别研究智慧——以总统对外情报顾问委员会及净评估为中心”为题进行发言,分享美国在区域国别学研究可供借鉴的经验。忻怿副处长提到近两年中办有关区域国别的红头文件出台后,虽世界史在区域国别研究中有地位,但长期以来国际政治学与世界史交流匮乏,且自70年代科学主义方法论兴起致人文主义和经典研究趋向衰落。他认为,以美国国家安全研究和区域国别研究经验来看,世界历史作用重要,强调历史学等学科,与当时国际政治学形成较好交融态势。对比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和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与产品供给远落后美国,存在世界史被新史学主导致传统史学衰落,国际政治学不重视解密史料等问题。美国区域国别研究注重跨学科,有非在朝人士和跨行业精英参与,开创区域国别学的评估方法论,对中国开展区域国别研究有启发意义。
河北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伊合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强就区域国别学视角下的出版国际合作进行了探讨。金强副主任认为,区域国别学是跨学科领域,目的在于增进全球了解,服务国家发展与对外开放,其研究对国际交流等多方面意义重大。当前出版国际合作面临新要求,需构建知识与话语体系,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国际交流提升话语权。然而,国际出版合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合作盲目、缺乏研判、交流不对等、内容审查与翻译调适不畅、媒体助力不足等,具体表现为项目缺乏规划、对合作对象了解不足、版权贸易失衡、文化差异导致障碍、媒体资源有限等。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充分了解合作对象;学者作家发挥引领作用,减少官方色彩;平衡引入输出比例;借助网络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选择重点区域和语言推进合作,以推动出版国际合作健康发展。
最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的范鸿达教授对11位专家的发言进行了全面而专业的点评。范鸿达教授表示,十几位发言嘉宾约半数老师来自外语学科,彰显外语学科与区域国别学科联系紧密。同时,范鸿达教授指出,区域国别学与世界历史、国际关系关系密切,虽存在学科间互相轻视现象,中国学者在国内外交流中存在互相拆台、整体输出观点不足的问题,但多学科配合至关重要。提及智库时,他认为中国现有智库与西方标准差异较大,西方智库强调独立性、社会性,资金来源多元且政府不干涉研究观点,而中国目前的智库情况与之不同。范鸿达教授在最后提出,应借鉴国外如美国、俄罗斯在区域国别学及智库建设方面的做法,以形成中国独特的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推动该学科长足进步,期待各方继续交流经验与思考。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范鸿达
本次分论坛的分享与探讨,加强了各智库关于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沟通交流和经验总结,为区域国别研究类智库今后的创新发展搭建了学术研究交流平台与合作桥梁。
平行分论坛六会场合照
撰稿:黄筠惠
校对:何爱雪、黄筠惠
排版:黄筠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