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讯动态
2024 CTTI智库建设最佳案例和智库研究优秀成果分享|2024新型智库治理论坛平行论坛一
中心咨讯 2024-12-06

1130日,由南京大学与兰州大学共同主办,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和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共同承办的“2024新型智库治理论坛”在兰州顺利召开。本届论坛聚焦“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智库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题,来自全国智库界、思想理论界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使命任务与前沿热点,为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决策咨询体系的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1130日下午,以“2024 CTTI智库建设最佳案例和智库研究优秀成果分享为主题的平行论坛一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西区)逸夫科学馆报告厅召开,100余名专家代表围绕主题各抒己见,积极分享智库研究与建设经验,就如何发挥智库潜力、产出优秀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探讨。

平行论坛现场

平行论坛一分为上下半场,共邀请14位著名专家作为发言嘉宾,依次做主题报告。上半场主持嘉宾为辽宁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邓志超,点评嘉宾为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曹劲松;下半场主持嘉宾为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智库工作部部长宁厚圃,点评嘉宾为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景志锋。在论坛开始环节,嘉宾发言之前,首先由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首席专家李刚教授为平行论坛一致辞。李刚教授在致辞中分享了参加国际智库交流会的体会,强调互动性的交流平台对学术研讨的重要性,希望论坛与会者充分自由地表达观点,开展坦诚开放、深刻透彻的学术讨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李刚

在李刚教授致辞结束后,首先是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蔡建煌书记发言。蔡建煌书记分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福建省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路径研究报告这一系列研究成果。他从五个维度详细介绍了福建省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能源转型路径,探讨了如何构建绿色、低碳、智能化的新型能源体系,并分享了智库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政策建议。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将面临五大要求、具备六大特征,同时,福建省在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方面优势与挑战并存。由此,研究团队基于公共价值视角从三个维度思考构建了福建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新格局,并建议以203020452060为节点规划发展策略实施路径上,则围绕能源基地建设、现代能源设施建设、现代能源产业建设三条主线展开,并从省级和国家层面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成果有力推动了科学决策、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及能源行业凝聚发展共识。

苏州城市学院文正智库黄涧秋院长详细介绍了以以创新城区理念打造高质量活跃增长极为主题的一系列智库研究成果。报告以苏州为样本,探讨了创新城区从开发区向老城区回归的发展趋势,涵盖了创新城区的背景、全球价值、苏州城市战略空间的着力点、面向创新城区的城市更新策略以及苏州配置创新资源的三个尺度。研究强调在古城区基础上进行更新,应围绕大学和科研机构优化城市功能,构建功能混合型空间,并注重城市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他还在报告中分享了如何通过创新驱动推动城市新区的发展,强调要聚焦高科技产业和人才引进,以此提升区域竞争力,打造经济增长的活力引擎。此研究不仅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城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华南农业大学社科处黄亚月处长就贤才聚智献良策,科教赋能勤咨政主题进行了报告。黄亚月长介绍了华南农业大学智库建设情况。华南农业大学历史悠久,空间大,学科有特色,师生有活力,成果丰硕;学校重视智库建设,形成多维度智库发展机制;学校科教资源丰富,近三年提交近300篇决策咨询报告,多篇获领导批示。她还提到学校智库服务地方发展紧密,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理论研究高地,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研究人员可靠,立场中立,产出高质量信息。学校多部门协同,强化智库组织治理,多维度构建智库服务矩阵,多途径优化工作响应机制,拓展多层次政策报送渠道,多举措激发智库动力,多方位提升报告编报质量。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处梅红处长的发言主题为合作共赢 深度融合 推动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她分享了西安交大的智库建设经验与成果,强调了高校智库在推动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中的深度融合,对高校智库建设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挑战进行了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在智库建设方面积极探索,融合高效传统知识资源与社会力量,加强与政府和社会的合作,获取资源和支持。学校开拓评聘职称、报送资政建言等渠道,推行智库研究员专岗,鼓励老师参与智库工作。西安交通大学利用跨学科优势,加强文理交叉合作,争取到了文科创新团队和文科实验室等资源,成功获得了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智库项目。同时,学校与政府建立合作,智库合作项目经费得到稳定支持。此外,面对当前快速变化的时代挑战,学校还关注国外智库改革动向,强调资源、人才、思想的多样性和融通性,以提升智库的作用,对未来智库建设的方向进行展望。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明若愚老师的发言主题为关乎天文与关乎人文:探索智库跨学科育人新模式并就此分享了智库建设的经验。他着重介绍了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作为校级跨学科智库机构的育人新模式。实验室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政策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其育人模式为一岗三立,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力、创新创业力和全球胜任力。通过融合天文与人文、跨学科创新、强化文化认同等理念,实验室在思政育人、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实验室将加强国际合作、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结合前沿科技趋势、设立创新平台等,为培养新时代智库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北京外国语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刘琛主任以新国际环境下智库研究:《从文化多元主义到软实力理论的中国反思与实践》到‘The Chinese Story in Global Order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她主要讨论了新国际环境下智库研究的重要性。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如技术壁垒、青年机遇丧失等问题,中等国家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智库需要贡献新的理念和方法。在报告分享中,她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为例,指出消除贫困等任务的艰巨性。由此认为,通过国际发展研究的技术方法,中国的智库应从全球视角出发,贡献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理念。同时,智库需要重塑思维方式,从复杂性思维走向复合性思维,关注国际发展研究,为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力量。最后,她强调智库研究的重要目标是培养更多面向未来的中国青年,并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张炜副院长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新型智库建设为主题进行了发言,探讨了教育、科技与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联动作用,指出如何通过改革创新推动国家智库建设,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是浙江大学两个实体化智库机构之一,拥有独立的编制团队和平台。其主要面向科教发展,包括国家的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以及浙江大学的重大改革需求进行规划,并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杰出人才。该研究院强调学科对于智库建设的重要性,并依托公共管理学科,同时拥有管理科学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等支撑学科。学生积极参与智库撰写工作,并有机会到国家部委挂职。研究院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并围绕教育、科技、人才领域展开研究。此外,还与国内外智库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国际化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正在建设自己的数据库,并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政策分析。

上半场的发言嘉宾进行发言之后,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曹劲松院长进行了点评。对于七位专家的发言,他认为其中两位主要聚焦成果,五位探讨平台方法、理论支撑和实践体会,都是对智库建设和发展的有益讨论。他提出,从高校和地方两个维度出发,智库建设不仅需与地方经济发展、党委政府决策有效对接,解决的问题,还要夯实智库基础需以学科研究为支撑,重视人才建设,打造智库产品,以解决问题为最终目标。要提高智库成果质量,需注重研究长短、点面、中外和数实结合。他强调优化智库建设需巩固投入机制,拓展激励机制,完善评价机制,并强化引领机制。曹劲松院长指出,各位专家的报告为地方发展和国家智库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并提出未来智库在社会发展中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和任务。

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 曹劲松

论坛的下半场首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任文院长进行分享,主题为国际传播战略视域下国家翻译能力多维提升路径。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旨在通过提升国家翻译能力来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心拥有网站、公众号、英文期刊等宣传平台,并获得了CTTI优秀成果特等奖。她重点介绍了智库通过多渠道多路径服务国家,以四力加四协同的方式提升国家翻译能力,最终服务国际传播战略的实施。此外,她还介绍了该机构在研究创新引领力、人才培养推动力、实践传播影响力、智库服务支撑力等方面的工作和成果,包括开发国家翻译能力系列指数、发布系列文章、举办学术会议、搭建数字化平台、提供智库报告等。

兰州大学循证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魏志鹏教授就国际合作与循证服务相互赋能的智库建设与实践主题进行了分享。他详细介绍了兰州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在循证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背景、定位、实践和成果。中心致力于推动循证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通过证据转换支持决策,并进行了多方位、立体化、体系化的实践努力,如创建全国首个循证科学博士点、中国循证社会科学门户网站平台等。中心积极推动咨政服务体系建设,举办培训班和智库会议,并参与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多个需求中。他还提到中心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提出了证据图谱的创新性概念,并基于此为联合国等机构制作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证据差距图谱等。中心计划通过影响评估课程、著作论文撰写等方式,为国家发展继续做出贡献。

兰州大学循证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教授、甘肃省图书馆编辑部副主任 魏志鹏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陈文胜院长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展现智库担当为主题进行了主题发言。他分享了智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加强政策服务与实践指导,帮助地方政府和农业发展从理论到实际的转化。他谈到过去在智库建设领域的特殊经历和丰富成果,曾参与湖南省新型智库建设,并在乡村振兴领域有深厚积累,与中央农办等机构关系紧密。他带领团队深入基层调研,发布蓝皮书,获得省领导批示,并成功打造多个学习品牌和期刊。此外,他对智库积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享,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传播力强,获得多项荣誉,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和认可。

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程国赋主任详细围绕暨南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创新实践进行了报告。报告介绍了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工作、特色做法与成效经验与不足。该中心因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而成立,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中心拥有多个分中心和协同单位,聚焦研究中华文化内涵、传承传播受众及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特色做法包括搭建研究矩阵、更新规章制度、搭建海外传播平台、编写教材、构建大数据文化思维等。中心重视多元长效协同机制建设,推动校企合作,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并培养大批文化人才,深入发掘文化内涵,聚焦实战命题,产出系列智库产品,并发挥侨校特色和校友作用,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

山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高景海处长重点就高校智库建设优势与困难分析进行了发言。山东师范大学作为省属及省部共建示范大学聚焦四大建设,文科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核心指标常居全国二三十名。智库建设依托文科,强化文理交叉融合。2021年学校成立智库中心,纳入科研评价体系,组建专家库,进行培训,创建智库成果专报。智库建设满三年多,已入选CTTI来源智库,每年产出智库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或部门采纳50篇以上。他指出智库目前存在包括评价体系、研究课题来源、经费渠道等问题,需强化内功,提高学术水平,壮大科研队伍。他深入分析了高校智库在创新与社会服务中的优势,以及面临的资金、人才和政策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接栋正处长发言主题为杭州城市学智库服务产品的市场演变及新挑战。他介绍了杭州城市学智库在服务地方治理中的演变历程,展示了一个地方城市智库的发展历程与挑战。过去15年,该智库从公益事业单位起步,通过成立社团和研究中心,逐步转型为智库,并注册公司拓展培训和咨询服务。智库产品包括从战略规划到建筑设计等六类,经历了从战略性宏观效益到微观设计效益的转变,逐渐适应市场需求。为应对挑战,智库经历两个阶段:一是破除二律背反、抓住新机遇,向市场端延伸;二是摆脱路径依赖彰显新理念,通过规划选址和片区开发模式解决自我造血问题。针对当前面临咨询量下滑、产品复合型需求提升等挑战,智库需统筹工业化、城镇化、乡村振兴三大战略,解决城乡高质量发展问题。最后,接处长提出智库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并给出了几点解决思路

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林成华副院长分享了他在智库工作当中的实践经验和几点思考林院长首先分享了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在智库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他强调要将智库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特别是加强大学生政策素养的培养。研究院设立了起征问策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双导师制和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的政策研究能力。其次,他以具体案例介绍了智库的生产机制:采用会诊式研究,汇聚多方代表共同讨论重大议题,形成解决之道,相关成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最后,他探讨了智库人才的发展机制,包括派智库研究员到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挂职,聘请退休领导和专家参与智库研究和指导学生,以及推动智库评价与传统学术评价的协同等。

下半场的发言嘉宾发言结束之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党委副书记景志峰同志进行了点评。他指出智库建设需有目标导向,重视选题和人才储备。景书记围绕关注中央政策文件、重视第三方评估与蓝皮书出版等方面分享了许多经验;同时他强调数据留存与科学分析的重要性,提出关联性思维在智库建设中的应用,并建议人才储备与基础研究并重,以备不时之需。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 景志锋

平行论坛一为与会专家学者提供了经验交流与分享的平台,围绕智库研究成果与建设案例的重要议题,各位专家的发言充分展现了前瞻力、创造力、创新力与引领力,体现了智库在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积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卓越建树。

 

 

撰稿:蒋承桉

校对:王盈盈、唐闻天

排版:黄筠惠